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云龙 / 旅游文化

演绎古镇宝丰

发布时间:2016-03-17 11:09
来源:原创
【打印文本】
分享到:

云南高教之父——董泽

董泽,字雨苍,白族,云南省云龙县宝丰人,生于光绪戊子年(公元1888年)。幼年在本地私塾读书,后就读于大理府院,1907年入省府贡院,1908年考取留日公费生,期间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运动,后任云南军都督府秘书,1912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及教育,1915年回国参加护国运动,1917年再度赴美深造,1920年在美国获得政治教育及经济双硕士学位,1922年任为东陆大学校长,从1922-1927年,董泽先后任云南教育司长、交通司长、财政司长、富滇银行总办等职,曾创办云南第一所美术学校,云南第一所航空学校,创办云龙县第一所农校,首倡建设云南佛学院,为云南高等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云南高教之父”,是云南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泽曾多次当选人民代表,并任云南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委员及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72因冠心病逝世,享年84岁。

董泽故居是董泽先生出生和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是在明代家族旧居遗址上,经过清末和民国期间不断重建、扩建、修葺而形成现有的规模,现保存的建筑基本为清代建筑式样。故居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总建筑顺深20米,进深65米,已有100多年历史,是一幢渐进式院落建筑,具有传统白族民居建筑特色,其院落共划为五院,第一院为花园式迎宾厅,第二院为主院,属“四合一天井”式结构,是主人居住和贵宾住宿及会客用房,第三院和第四院为家里的小字辈们和做工人员居住用房,第五院为马厩和贮藏室,四周建有巷道。该建筑结构科学、合理,有利于通风、采光、排水、防火和居住人员的疏散。是我县民居院落中属建筑规模最大的院落。其建筑风格融汇了西方元素和本土白族民居元素,古镇中还有很多与董泽故居建筑风格相似的民居院落。这是中西文化交流影响的结果。“董泽故居”是我们研究云南教育历史、研究白族建筑艺术、研究白族科学进步等方面的活教材。

宝丰,从明崇祯二年(1629年)至1929年,300年间一直是云龙州治所在地,历任知州知事有93名。在我国封建社会,贪官污吏不少,但在宝丰的历任知州知事,却多数都是一些爱民若子,两袖清风,为官清廉者。宝丰“勤政亭”,见证了云龙历史上一个官员的清廉品行。    勤政亭俗称“四方亭”,位于宝丰完小内(旧县衙),现为该校的德育教育室。“勤政亭”建于1920年,为时任云龙知事的云南石屏人张世勋倡建。亭为两层木结构覆瓦型,属四面出水、四角飞檐的四方亭。每层中间设有“议事室”。一层四面为走廊通道,但无护栏,左右两侧砌有小围墙。二层四面设有走廊通道,且置有靠栏,供人歇息,也可环顾古邑全貌。亭上有诗、联,“勤政亭”三字为张知事亲题并撰有《勤政亭碑记》:“民国纪元之九年,余承乏是邦,覩民情之质朴,士气之笃厚,饶有古风……以养以教,是宜先施,顾治理之后先……邑中不乏明达之才,苦无论政之所。官舍而北隅,有空地一顷,荒废数十百年矣,蓬蒿满径,瓦砾层积。为求政治计,不计构造之艰难也。乃筹款鸠工,辟榛荆,平高阜,营一室以办公,作小亭于其上,引流凿池,莳花种竹,即隙地以为园焉……夫醉翁、丰乐、快哉、喜雨,或以纪事或以适情,各有命义,吾则以亭硕政治,非徒饱风月、娱林泉也。爰以勤政名之,亦藉以自励焉。”邑人董坊题联:“翼然有亭,五云咸瞻北斗;是亦为政,千秋永镇西陲。”更为切题的是贡生李士龙所题联:“南国甘棠树;东坡喜雨亭。”李先生联出自《幼学》“召伯布文王之政,舍于甘棠之下,后人思其遗爱,不忍伐其树”,此典此情而产上联;当时云龙久旱不雨,作者借东坡《喜雨亭记》“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日,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不足,丁卯大雨,官吏相于与庆于亭”,此典此情而产下联,符合广大人民渴雨和盼清官之心情。    张世勋“勤政亭八首”之八曰:“闲携儿女拾飞花,偶对山妻计岁华。老母亲找阶下药,奚奴爱摘雨前瓜。案无留牍勤为宝,庭有余欢宦即家。五斗虽微甘自薄,贫儒禄养此生涯。”反映了张世勋靠五斗微薄收入养家活口,以“宦”为家,还不忘“勤政”的廉俭品德。张知事以“洁身劳谦,以德化民”为铭,日夜为民操劳,后双目失明,两袖清风,回省城后行医,口授医方,成了省会名医之一。数十年过去,张世勋在云龙的口碑仍然在民间流传。2002年,勤政亭被云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秀峰塔位于宝丰古镇东南面山顶上。始建年代无考,现塔重修于清道光壬寅年(公元1843年)。塔基为圆形,塔座为方形,成梯形分四级依次而上;塔为七级圆形实心石塔,红沙石砌成,塔高6.31米,周长2.7米。塔身第二级南面开有一壶门,内嵌有《重修秀峰塔序》,第四级和第六级各雕有佛龛,内雕四大天王像,塔刹由整块石头雕为宝顶。据塔序记载,建塔是为了培植风水。秀峰塔是现今云龙县境内唯一保存的古塔,精巧玲珑,浑圆古朴,也是大理州境内奇巧别致的古石塔。塔东侧还建有“秀峰亭”。

秀峰亭,位于秀峰塔东侧。此亭位置原先建有秀峰塔,塔废后,建成秀峰亭,塔移至现在的位置。始建于道光年间,后地震倒塌,仅存亭基和三根石柱,2002年邑人李翊纲等有识之士首倡集资按原样重建。现与玄真观、秀峰塔连为一线登临此亭,鸟语花香,清风徐徐,使人心旷神怡。仰望东山翠林苍岩,近睹“鱼跃龙门”、“狮象把门”之奇观,西望古寺林立,北眺沘水如画中。再看亭柱对联:“擎住一峰回地轴;劈开双峡放江流”给人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勇气和豪情。

滇西云龙县,古多盐井,有“八井”之说,因而驿道交通开设较早。大雒马山邮亭遗址,位于宝丰乡石城,距县城8公里。该邮亭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云南大理云龙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比苏县,境内南部置巂唐县,属益州郡。澜沧江“江上夜覆云雾,晨则渐以升起如龙”,云龙一名自此始称。宋称“云龙赕”,元置“云龙甸军民府”,明改为“云龙州”,治所在旧州,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迁至雒马井(今宝丰)

雒马之名,古书载“峭壁仙踪,州署东,石壁形如旋螺,中有张果老(八仙之一,倒骑白驴,日行数万里)驴蹄八迹,莓藓不侵,雒马之得名以此。”故此,古代宝丰俗称雒马井。明代郡丞范言(浙江人)有《雒马道上》诗描写古道状貌:“微行通一线,绝磴上千寻。雒马犹难渡,啼猿况独临。泥深春后雨,路障晚来淋。世道险如此,真伤远客心。”古道崖壁上还有9处石刻遗迹。雒马井有大小雒马两山,“大雒马山,在州治北五里,悬崖陡绝,曲磴参差。知州顾芳宗伐石甃道,建邮亭于其上。”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知州陈希芳捐俸修治大路,易险为平,建石坊,额曰:“雒马仙踪”。 邮亭的设立,在顾芳宗撰的《大雒马山邮亭碑记》中这样记载:“云龙虽僻在西南鄙,然而南连永缅,北通丽水,西亘潞江,东扼楚豫滇黔之冲,故夫英君哲相,与四方贤人君子,皆欲考政而问俗焉。而鸟道迂回,悬车束马,难以飞渡,一当春夏霪潦之交,洪波汩没,裹足不前,蛟螭窝其中,而猿狖号其上……余自戊寅夏,叱驭至此,拔木甃石,次第兴举,又募五丁手,伐崖蟠石,建邮亭十数椽于大雒马山之巅。”邮亭设立后,大大改善了当地交通状况。清康熙年间宝丰举人李俭有一首《邮亭》诗记其事:“山山环绕烟岚翠,树树参差松韵清。纱殿陆离鼍鼓壮,石栏曲折马蹄轻。”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云龙知州顾芳宗将邮亭更名为“憩亭”,又名“茶亭寺”,为安全起见,于亭的南北设置两道大门,昼启夜闭,以防不轨之人过境,并在大门上分别题有“榆西岩郡”和“饮相如处”的横匾;中悬“憩亭”。邮亭上边建有观音殿、财神殿,下侧有管理房。为了加强盐政管理,发展地方经济,充实课税,沟通与大理府的联系,再次拓宽雒马古道,从绝壁上凿出一条比原来更宽的大道供人马通行,使州署与各盐井交往畅通,食盐运销活跃,课税充盈。栈道凿宽后,又在驿道制高处建邮亭,并专设一处负责传递文书信札,兼卖茶水,供往来商旅在此小憩,欣赏山川壮丽风光,历代民众、官吏赞赏不绝。此道的拓宽,为云龙“八井”的驮盐马帮北上运往西藏以至印度的噶伦堡,南下运往腾越以及缅甸,铺筑了既安全又快捷的通道。滇西的邮史应从唐南诏、大理国开始。明代“改土归流”后,邮运更为活跃。清初护送课饷、递送公文的业务大量增多。到辛亥革命后,县一级又开始设立邮政分局(代办所等级)。大雒马山邮亭是滇西最早与邮政相关的建筑物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是研究古代云南邮史不可多得的物证。 

  宝丰古镇古戏台修建的目的首先是娱神,即演戏给城隍老爷看,其次才是娱人。古戏台是一部无言的历史,见证了古镇的风雨沧桑。

流传在云龙境内的白族吹吹腔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吹吹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舞台艺术,它融汇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美术等多种学科元素。据传它是明代屯军时由南方带来,先在昆明滇池一代,再流传至大理然后流传到云龙,与本地的白族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相结合的产物。

(公元1644年),至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落成,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复修。盛时,白衣阁左右两侧分别有太和寺、三教庵、玉皇阁及放光寺等寺宇,规模宏大,颇有气势。其中玉皇阁建筑最为壮观,依山坡拾级建造爬山楼,从现存的七级石台遗迹,可窥见当时建筑之气势。据碑刻年代载,建筑都为明弘光以前所建,现俱毁,仅存白衣阁。白衣阁坐西朝东,为一进两院,由前殿、侧殿、厢房、正殿等组成。前殿为硬山顶建筑,殿左侧有一小院落。正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建于高台上,正面及两侧均有台阶可上。殿通面阔9.4米,通进深7.6米,檐下施斗拱,彩绘有各色花卉,柱侧有木雕猴子雀替。殿内塑有观音,塑像下的须弥座雕有石刻,两侧为石狮,中间雕有力士及莲花。阁内现存有南明弘光乙酉年(公元164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等年代的碑刻6块,记载了白衣阁鼎盛时概况及历代建阁捐资情况。

宝丰现存魁星阁两座,一座位于小雒马山玄真观大门左侧(新建),一座位于古镇北脊山(三崇庙后),建于清代,被毁后修复,现保存完好。三崇庙后的魁星阁,整个建筑挑檐叠角,翼然若飞,气势雄伟。楼上供奉手拿金笔和墨斗的魁星一尊,盛传“金笔一点,金榜题名”。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主办:云龙县人民政府 | 承办:云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 0872-5523871 传真:0872- 5523812 运维电话: 0872-5523871

滇ICP备05001542号    网站标识码:5329290002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