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云龙 / 旅游文化

诺邓村简介

发布时间:2017-11-17 04:58
来源:原创
【打印文本】
分享到:

云龙县城诺邓镇诺邓村,位于县城北部的山谷中,总面积3.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940米,最低海拔1750米,年降雨量为8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7℃。诺邓村矿藏丰富,历史上盛产食盐。明清鼎盛时期全村有400多户人家,3000多人口。2016年诺邓古村共有白族居民279户,1006人,全部为农业人口。诺邓村距云龙县城7公里,距大理州府大理市165公里,距云南省会昆明市560公里。

诺邓村是云南最古老的、历久未变的村邑名称,自唐代南诏时期以来该名一直没有改变,故被称为千年白族村。它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早的盐业经济重镇。据史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在此地设置比苏县,古白语“比苏”即“出盐地”意思,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比苏县一直存在。唐初,姚州都督府尹州下领“盐泉”等五地,“盐泉”即诺邓井是可能的。唐天宝间,南诏政权置剑川节度,成书于公元863年的樊绰《蛮书》中有:“剑川有细诺邓井”的记载。公元1383年,明政府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即诺邓,提举由中央政府委派。诺邓村自古以来的发展演变完全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南诏时期“细诺邓井”盐业生产已具备了相当规模;到明朝中后期,仅五井提举司年上缴中央政府的盐课银就达38000多两。由于盐业经济发达,诺邓村一度成为滇西商业中心之一,而建立在生产、流通基础上的繁荣又极大地推动着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清代诺邓的科举中,“进士”有二,举人、贡生和秀才则不胜枚举。诺邓村民有“九杨十八姓”的说法,自元、明以来,南京、浙江、福建等地陆续有移民迁来,他们同原住民融汇后,形成了诺邓村现有居民诸家族。诺邓古村见证了历代王朝在云南的变迁,它还保留着滇西地区最古老、最集中、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和明清文化遗踪, 目前诺邓古村还保留着60多座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40多座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和20多座古庙宇等公共建筑以及5000多米的街巷村道,此外全村还有百年以上的古木200余株,村民家中还保留有上万件的古董文物。2002年1月诺邓村获授“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05年8月列为“云南省开发建设型旅游小镇”,当年9月被评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的古村落”;2007年5月31日,诺邓村被授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当年11月又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2013年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诺邓村四周山峦叠翠、古木参天,村内高阁耸立、气势雄伟。村中遍布的小箐河流,古树名木,奇花异草,古庙、牌坊、古井、古街、古道等使古老的山村更加秀美。由于四面环山,村子最低处海拔为1900米,而最高处诺邓玉皇阁海拔已是2100多米,高差较大。除了东面山麓“龙王庙”后有一小块稍为平坦的台地外,所有的民居几乎都建筑在山坡上,有些地势非常陡,因而古建筑的墙基石脚就得垒起高大的石台。特别是北山坡上的民居,由于山势较陡,民居建筑群显得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清代云龙知州王泭写道:“峰回路转,崇山环抱,诺水当前,箐篁密植,烟火百家,皆傍山构舍,高低起伏,差错不齐。如台焉,如榭焉,一瞩而尽在眼前”。村中道路街巷,都因山就势,纵横交错,都是清一色的石板铺就,且三步一阶、五步一台,谁也数不清全村总共有多少级石台阶。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主办:云龙县人民政府 | 承办:云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 0872-5523871 传真:0872- 5523812 运维电话: 0872-5523871

滇ICP备05001542号    网站标识码:5329290002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