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龙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理云龙县:民族团结 点“亮”天灯!

发布时间:2021-02-04 14:20
来源:
【打印文本】
分享到:

位于海拔2500米大山深处的云龙县苗尾乡天灯完小,因1999年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学生村》而被外界熟知。片中天灯完小所在的天灯村也因此为外界所认知。片中低矮的垛木房、漆黑的小锣锅,一个个稚气的面庞,贫困的生活处境和读书的真切渴望打动了无数人。

如今的天灯村,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楼房掩映在青山绿树中,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村寨,只有路边还保留的两间垛木房诉说着天灯村曾经贫困落后的历史。天灯完小就在村庄的高处,崭新明亮的教学楼里书声朗朗。放学的铃声一响,学校的食堂一下热闹起来,孩子们在食堂的窗口打了饭菜,坐在宽敞整洁的食堂餐桌前开始一天可口的午餐。

看着现在幸福学习、生活的孩子们,在天灯完小任教19年的蔡国华老师感慨地说,曾经的学生村有着78座垛木房,孩子们要自己带着锅、包谷面、柴禾,自己在垛木房里生火做饭,还要走一公里去挑水,真是太不容易了!现在这样的学习生活,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72岁的傈僳族大妈杨灿妹,家住离天灯不远的海坪。出了家门,不用几分钟就能走到风光秀丽的海坪湖边,杨大妈发现节假日来这里休闲度假的人很多,便把自己的农家小院打造成了极具傈僳族风格的农家乐,主打白芸豆炖火腿、羊肉和农家烧烤,生意很火爆。“原来厨房里都挂满了火腿,现在就只剩两三只了。”昔日“羞于交易、耻于经商”的傈僳族老乡变身为民宿、傈僳农家乐老板,曾经只长得出土豆和荞麦的土地结出了花椒,架起了大棚,种起了林下中药材。目前海坪已有农家乐十余家,从业人员六十余人,社集体资金由“零”突破至6万元。

天灯完小的巨变,海坪傈僳族大妈的新生活,是云龙县践行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庄严承诺的生动写照。天灯村是云龙县苗尾乡的一个傈僳族“直过民族村”,距云龙县城40公里,平均海拔2400米,最高海拔2800多米,有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00人,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是云龙县国土面积最大的行政村,曾经是云龙深度贫困的村庄之一。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长期贫困落后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2016年开始,云龙县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推进天灯村民族团结进步整村建设,县民宗局安排了120万专项资金,实施了民族村寨和特色标志建设。近两年来,云龙县用在天灯村公路建设、饮水工程、亮化工程、傈僳族村寨建设、乡村旅游等基础建设上的总投资额就超过3000多万,产业帮扶及基础设施改善成效明显。

目前,全村以花椒、泡核桃、黑山羊、乌骨鸡为主的增收产业逐渐壮大,泡核桃面积6.8万亩、花椒3200亩、黑山羊存栏2万只、乌骨鸡3万余只,全村大小机动车辆超过500辆。实现了村村寨寨通公路,家家户户有产业。全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产业培植百花齐放、乡风文明显著提升、乡村旅游成效明显,各民族同胞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和发展。

天灯村还以重点扶持直过民族傈僳族村、示范村等项目建设为契机,从软件、硬件上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继续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以不同形式把傈僳族特色文化元素进行展示,实现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一个民族团结进步、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傈僳族新村庄展现在世人眼前。

据介绍,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来,云龙县用精准扶贫诠释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累计在民族地区投入扶贫资金42.17亿元,实现4个深度贫困乡镇和47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占比87.88% 的少数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贫困民族地区发展全面开花,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携手向前奔小康!

(云龙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办)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主办:云龙县人民政府 | 承办:云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 0872-5523871 传真:0872- 5523812 运维电话: 0872-5523871

滇ICP备05001542号    网站标识码:5329290002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