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县委各部委,县级国家机关各局办,各人民团体、各企事业单位、省州驻县各单位:
《云龙县坚持绿色主导加快推进百亿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云龙县委办公室
云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31日
云龙县坚持绿色主导加快推进百亿级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州关于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重要部署,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高集约度、高科技农业,全面提高高原特色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跨越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全县立足资源禀赋和立体气候条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全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综合产值72.27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37.1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1元。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8万亩以上,发展泡核桃130万亩、生态茶4.2万亩、麦地湾梨4.8万亩、花椒6.7万亩、车厘子1.2万亩、建成基本烟田3.07万亩、中药材14.7万亩。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场55个,实现年大小牲畜存栏65.1万头、出栏55.6万头,诺邓火腿年产量2000吨,以诺邓火腿为支撑的全产业链生猪产业确定为全县“一县一业”主导产业,跻身全省46个生猪调出大县之一。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4个、家庭农场53个、农业庄园7个。正邦集团、北京六马、云南龙云大有等多家企业入驻云龙,协议投资50.2亿元。成功申报5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数量居全省第一,获得有机食品认证13个、绿色食品认证11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个。诺邓火腿、云龙茶获得农业农村部品牌价值认证,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知名度和生产力的农产品品牌。省州县制定出台的系列支持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的政策意见,为推进全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和“绿色能源重点县”基本定位,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大力实施“一二三”行动,加快构建“一主六副五谷开花”产业格局,做强以诺邓火腿为支撑的生猪全产业链“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做大以云龙茶、麦地湾梨、中药材、核桃、烤烟、山地牧业为重点的骨干产业,做优以水稻、玉米、芸豆、蔬菜、食用菌、水产养殖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扎实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数字化、有机化、设施化建设,争当全州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重点县、争创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到2025年,全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综合产值达215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4.36%。其中农业总产值105亿元,年均递增24.46%;农产品加工值110亿元,年均递增24.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万元,年均递增12%。
三、支撑产业
以“一主六副五谷开花”产业布局为基础,充分挖掘产业潜力,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农工一体化,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一)做强“一主”全产业链生猪主导产业。以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育肥商品猪生产基地、生猪制种供种能力建设为重点,配套建设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冷链仓储、生物有机肥加工及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程项目,以沪滇协作项目为支撑,建设“诺邓火腿产业园”,推进以诺邓火腿为支撑的全产业链生猪产业“一县一业”发展。到2025年,实现生猪产业综合产值111亿元以上,其中生猪出栏150万头,总产值45亿元;肉类屠宰加工产值35亿元;火腿加工100万条,诺邓盐泥肉1万吨,产值23亿元;饲料加工20万吨,产值5亿元;生物有机肥加工10万吨,产值3亿元,建设诺邓黑猪为主的生猪养殖基地。
(二)做大“六副”骨干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营养、生态、安全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构建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六副”产业发展格局。
1. 云龙茶产业。建设云龙茶标准化示范基地2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大力推广茶园节水滴灌技术,努力提高茶叶亩产和质量。实现综合产值3.8亿元以上,其中茶叶总产量1500吨,总产值1.5亿元,加工生产产值2.3亿元。
2. 泡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突破标准基地建设和精深加工两个重点环节,实施百万亩泡核桃提质增效工程,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50万亩,扩建、提升年加工核桃2万吨的核桃油、核桃粉、核桃饮料生产线。新发展种植花椒3.3万亩,建设10万亩花椒基地,建成花椒加工生产链条。实现综合产值16亿元以上,其中核桃干果产量6万吨、总产值7亿元,加工产值6亿元;花椒总产值2.5亿元,加工产值0.5亿元。
3. 麦地湾梨为主的水果产业。突出地域和品牌优势,重点推进麦地湾梨标准化种植,新发展种植5.2万亩、提升改造1.5万亩,配套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建成10万亩麦地湾梨基地。积极发展枇杷、火龙果、柑橘等特色水果种植。实现综合产值5.5亿元以上,其中水果产量6万吨、总产值4.5亿元,加工产值1亿元。
4. 中药材产业。围绕滇黄精、重楼、附子、党参、金银花、红豆杉、贝母等重点品种生产,推动中药材优良品种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建设中药材收购交易中心,促进初加工流通,实现中药材动态保有量2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7.3亿元以上,其中总产量5.59万吨,总产值5.3亿元,加工包装产值2亿元。
5. 烤烟产业。坚持科技兴烟、绿色生产,持续推进烟水、烟路、密集烤房、农机具、育苗设施等烟区基础设施和水源工程建设,争取新增烟叶收购计划2万担,实现烤烟总产值2亿元以上。
6. 山地牧业。突出乳业及肉牛产业发展。以云龙县漕涧镇万头奶牛牧场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荷斯坦奶牛核心群,实现存栏奶牛10000头,年综合产值8亿元以上,其中奶产量10万吨,总产值6.5亿元,乳制品加工产值1.5亿元,建设绿色奶源基地。以肉牛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实现肉牛存栏38万头以上,出栏10万头以上,综合产值达22亿元,其中总产值10亿元,加工产值12亿元,建设绿色肉牛养殖基地。大力发展黑山羊等节粮型草食畜牧业和山地鸡产业。实现年出栏黑山羊30万只、山地鸡120万羽、云龙矮脚鸡20万羽。建设定点屠宰及食品加工、冷链物流生产线。实现综合产值10.34亿元以上,其中总产值5.34亿元,加工生产产值5亿元,建设绿色肉制品加工基地。
(三)做优“五谷开花”产业。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15万亩,提质改造5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8万亩以上。积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推进食用菌、野生菌组织化经营,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有效衔接乡村全域旅游。
1. 粮油生产产业。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技术、农业生产托管、水稻全程机械化等措施,建设优质稻粮油加工生产线,实现综合产值9.5亿元以上,其中总产量17万吨、总产值4.5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产值5亿元。
2. 白芸豆产业。发展白芸豆标准化种植8万亩,推动生物技术提取,实现综合产值4.5亿元以上,其中总产量2.4万吨、总产值3亿元,生物技术提取产值1.5亿元。
3. 蔬菜产业。以贡菜、魔芋、辣椒、蔬菜生产加工为重点,发展绿色产业基地,配套建设大棚及水、电、路、冷藏等设施,建立7万亩生态蔬菜种植基地,建成魔芋加工厂,实现综合产值8.8亿元以上,其中蔬菜产量9.5万吨、总产值3.6亿元,加工及物流产值5.2亿元。
4. 食用菌产业。围绕提升野生食用菌品质、扩大栽培食用菌规模两大任务,培育鸡油菌保育及供应基地,提升鸡枞、松茸等高端野生食用菌品牌,建成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基地5000亩,建设菌类交易市场,推动菌类加工生产流通,实现综合产值3.75亿元以上,其中菌类总产值2.75亿元,加工包装销售产值1亿元。
5. 水产养殖产业。依托功果桥苗尾水电站等库区资源,实施“人放天养”养殖项目。大力发展池塘健康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土著鱼类特色养殖等生态设施渔业。多措并举促进渔产品加工销售。实现综合产值3亿元以上,其中养殖面积3万亩,总产值1.8亿元,加工销售产值1.2亿元。
四、重点任务
(一)围绕市场化,培育一批经营主体。运用市场化手段,以构建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着力点,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重点更聚焦、运作更规范的专业合作社。以生猪产业为重点,引导生产企业走差异化布局、特色化发展路子,落实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冷链仓储、生物有机肥加工等项目建设主体,全力打造生猪全产业链条。以云龙茶、麦地湾梨等国家地标和生态种植产业为依托,支持营销服务企业加大走出去、上平台的力度,壮大产业联盟,做大产值和产能。以加强项目包装推介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要素条件,推动奶牛养殖基地、肉牛养殖基地、诺邓火腿产业园、白芸豆生物提取等一批重点项目企业落地落实。以小微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建设补充,培育花椒、魔芋、中药材等产业加工生产主体,不断推进“经营主体+”双绑机制多元化发展。
(二)围绕规模化,建成一批示范基地。以“一县一业”发展和“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打造为重点,建设10条种猪生产线、5个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4个规模化母猪繁殖场、800个适度规模生猪养殖场,打造6万亩茶园、50万亩泡核桃、10万亩花椒、10万亩麦地湾梨、20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发展万头奶牛、万亩淡水鱼、38万头肉牛、30万只山羊、120万羽山地鸡养殖,高标准建成“绿色种植基地”、“绿色养殖基地”、“绿色奶源基地”、“绿色肉制品基地”。
(三)围绕组织化,建立一批融合模式。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抓、市场主体”基本原则,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在体制机制、品牌营销、利益联结等方面下功夫,实现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双赢多赢。积极构建“农业+文创+旅游”融合模式,探索和建立人才下乡返乡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下乡返乡,推动天池梨园、河南村、大栗树茶园、太极、澜沧江田园综合体等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围绕数字化,探索一批智能体系。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地区5G、千兆光纤、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通信网络普及,加大植保无人机、智能配肥机和生猪养殖智能化设备推广力度,推进涉农传统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升级。鼓励企业联合科研院所,抓住“种子和电商”两端,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培育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优良新品种,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公共融资平台、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可追溯平台,有效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
(五)围绕有机化,培树一批知名品牌。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加大产品标准化建设力度,把培植名牌、发展名牌、保护名牌工作落到实处。全力组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培育绿色有机认证主体20个以上,认证基地10万亩以上,培育知名、著名农产品品牌12个以上,培育企业品牌15个以上。
(六)围绕设施化,建设一批基础项目。加快四条高速公路为主的骨干交通网络建设,打通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主动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持续做好乡村振兴衔接和涉农整合项目组织实施,坚持产业投入需求优先,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跟着产业发展走,积极完成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推动“两坝”农业园区、宝丰高原农特产品加工园区等园区建设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和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云龙县坚持绿色主导推进百亿元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农村局,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按照“一个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原则,根据需要抽调相关部门人员组成专班抓好工作推动落实。
(二)加大投入支持。落实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投入产业板块比例不低于50%政策要求,支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立完善资金投入保障和激励机制,对县内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基地建设、精深加工、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绿色创建、有机认证等方面取得成效的予以奖补扶持;鼓励开展“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乡村治理示范村镇、乡村振兴示范村镇申报认证,对获得认证的乡镇和村组予以奖补扶持。强化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效推动“一企一策”、“一业一策”精准帮扶和精准落实。
(三)强化科技支撑。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支持和鼓励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积极争取设立专家工作站,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对年度科研投入超过100万元的农业企业或团队,优先给予项目支持,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四)落实工作责任。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责和工作实际,分解落实任务,精心组织实施,认真做好事关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财政、土地、水利、交通、林业、环保等工作,根据年度目标任务分解情况,提前谋划保障要素供给,及时做好各类信息情况反馈,坚决杜绝政出多门、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等情况发生。
(五)强化督导问效。切实把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成效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对班子成员年度考核和干部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强化对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工作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乡镇和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对在工作落实过程中作风不严不实,甚至违纪违规的从严从重处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主办:云龙县人民政府 | 承办:云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 0872-5523871 传真:0872- 5523812 运维电话: 0872-5523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