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文件 / 利企惠民政策 / 惠民政策 / 能力培养
  • 索引号: 01524979X/2022-00472
  • 发布机构: 云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发文字号: 〔 〕 号

中共云龙县委办公室 云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云龙县坚持绿色主导加快推进百亿级全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1-02 15:59
来源:县政府办
【打印文本】
分享到:

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县委各部委,县级国家机关各局办,各人民团体、各企事业单位、省州驻县各单位:

《云龙县坚持绿色主导加快推进百亿级全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已经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云龙县委办公室

                        云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1231

云龙县坚持绿色主导加快推进百亿级全域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云发〔202013号)和《中共大理州委、大理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大发〔202118号)要求,省委、省政府大理现场办公会及州委、州政府“西部漾永云绿色主导”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实现云龙县建设百亿级全域文化旅游产业目标,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云南省支持文旅产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快转型发展若干措施》及《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抢抓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强县等战略政策机遇,不断挖潜力、增活力、稳投资,全面补短板、强弱项、打品牌、提品质、增收益。加快构建“一核两区四线”全域文化旅游发展新布局,塑造“千年盐邦·太极福地”旅游发展品牌,加快产旅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从观光型向综合效益型转变,以实施“十百千”工程为抓手,实现全域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真正把全域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百亿级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发展。以全县“十四五”发展规划为统领,强化各行业领域规划有效衔接,将全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素贯穿于全县城乡规划、行业规划和产业规划之中。立足云龙实际,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准确把握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方向,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地规划建设一批有地域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全面实现全域文化旅游产业统筹发展。

2.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大理现场办公会和州委、州政府“西部漾永云绿色主导”现场办公会精神,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和生态红线管控要求规划建设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做到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充分体现绿色低碳理念,实现“以文化旅游融合助推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助推全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3.坚持全域构建,品牌发展。围绕全资源整合、全产业融合、全要素聚合,加快文化旅游的全域化构建。依托云龙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可持续开发利用原则,以品牌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千年盐邦·太极福地”品牌建设,辐射带动全县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活化强化优化云龙古村、古桥、生态等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4.坚持文旅并重,融合发展。牢固树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决策部署,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结合县情实际,全力构建文化旅游互动互进、共生互融大格局,让文化“美起来”、让产业“强起来”。

5.坚持多元投入,创新发展。注重“上争支持,下挖潜力,内聚活力,外引资金”,多措并举,形成政府引领、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化投入的发展模式,实现旅游投资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促进全域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示范区”为目标,通过资源优势大发挥、项目大建设、环境大优化和品牌大建设、产业大发展,实现文化旅游发展全域化、产业特色化、产品品牌化、服务规模化、环境优质化、效益最大化,加快全域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突破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二、工作任务

(一)构建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依托云龙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按照“绿色主导”的发展要求,构建云龙“一核两区四线”的旅游发展格局,即以诺邓景区为核心,辐射带动澜沧江高峡平湖景区和怒江峡谷门户景区;高标准、高品质打造建设以天然太极为中心的“自然奇观”旅游线,以千年古村诺邓为中心的古镇古村古桥“历史文化”旅游线,以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云南云龙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中心的“生物多样性体验”旅游线,以苗尾·功果桥水电站库区为中心的“澜沧江健康休闲”旅游线4条旅游精品线路。完成“建十个精品旅游景区(点)、打造一百个特色旅游接待点、增加一千个旅游接待床位”的“十百千”旅游品牌建设和旅游住宿品质提升工程,全面构建云龙“一核两区四线”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推动文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

1.深化文化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将旅游发展资金列入财政保障。做好涉旅企业招商工作、吸引外商投资。加快发展文化旅游行业协会,鼓励和支持本地旅游企业发展。规范旅游从业者执业行为,提升服务质量,保障旅游参与者合法权益,促进旅游服务业健康发展。

2.深化文化旅游规划建设体制改革。建立规划统筹“多规合一”机制,加强文化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城乡建设等规划的有效衔接,不断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城乡发展空间和要素保障。

3.深化文化旅游融资体制改革。加大对文化旅游企业和项目的融资授信支持力度,支持和鼓励景区、精品民宿等企业以经营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鼓励文旅企业参与全县文旅项目建设。

(三)强化文化旅游品牌建设

1.做好景区(点)品牌建设。按照“核心引擎引领、两区梯度推进”发展规划,结合云龙实际,核心打造诺邓旅游景区,辐射带动虎头山、宝丰古镇、云南云龙国家森林公园、天池大浪坝、顺荡古村、长新炼场坪国家地质公园、检槽农耕文化体验区、漕涧温泉康养、功果桥苗栏坝自驾车(房车)营地9个精品景区(点)开发。力争2022年完成诺邓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2025年完成虎头山、宝丰古镇、云南云龙国家森林公园3A级旅游景区创建。

2.打造国家级旅游目的地。聚合全县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天然太极福地和健康生活国家级旅游目的地。配套旅游特色小镇、生态旅游区、旅游景区等功能板块,建立健全全域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丰富全域文化旅游产业要素、构建“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整合各类精品文旅产品,一站式满足游客旅游需求。

3.加快建设乡村旅游品牌。新建和提升一批乡村旅游名镇、示范村、专业村。力争到2025年,成功创建白石顺荡省级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苗尾天灯和检槽清文州级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民建边江、长新长春、功果桥下坞县级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

(四)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基础服务设施

1.提升旅游住宿品质。按照个性化、品牌化、规范化要求,在交通干线附近、城镇近郊、县城周边等区域,盘活闲置房资源,鼓励全民积极参与,支持村级组织经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加强项目招商引资,全力争取政府“六项措施”,通过“资源变资产,民房变客房,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外资变投资,政策变资金”六种形式,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外土内洋、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安全舒适的旅游民宿。大力推进旅游住宿设施升级改造、星级旅游酒店建设、半山酒店、精品民宿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县新建1家五星级酒店,建成4个半山酒店和100家精品旅游接待点,实现全县新增1000个床位目标。

2.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加快推进健康养生、旅游商品、旅游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安全规范制度,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及标准化服务水平,重点打造一批云龙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

3.深入实施“厕所革命”。继续实施旅游厕所建设工程,确保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旅游厕所全覆盖。积极开展旅游厕所评A行动,力争到2025年全县A级旅游厕所达100座以上。

4.构建旅游交通网络。实施旅游“畅通工程”,改善交通主干线与A级旅游景区和重点景点的交通条件,全面提高道路等级。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开通旅游公共交通线路。推进景区景点旅游步道、旅游绿道、骑行专线等休憩游步道建设。

5.完善旅游集散服务体系。结合全县旅游景区(点)布局,合理建设游客集散服务中心,逐步形成多点位、多层次的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力争到2025年,建成1个县级游客中心,A级旅游景区均实现游客中心全覆盖。

6.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按照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在全县旅游交通主干道路、A级旅游景区和重点景点内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旅游标识,完善全县旅游标识系统。

7.合理规划建设旅游停车场。因地制宜地在旅游景区景点、乡村旅游区等地建设旅游停车场,确保与游客承载量相适应,做到分布合理、配套完善、管理科学。

8.实施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且体验性、参与性强的自驾车(房车)营地。不断提高营地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大力促进和引导自驾车(房车)旅游消费。力争到2025年,全县至少建设1个自驾车(房车)营地。

9.全面实施智慧旅游建设。将A级旅游景区、重点景点纳入“旅游大数据云平台”,构建以大数据分析为支撑的旅游发展科学决策体系。加大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A级旅游景区和重点景点,建设语音导游系统、免费Wifi、网络购票、安全保障智能监控、门禁系统、微信公众号、电子商务等智慧化设施,实现旅游智慧化。

(五)统筹全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1.旅游+文化。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盐文化、古桥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创新旅游发展业态和经营模式,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是以节庆活动促发展。全县每年组织举办大理诺邓太极文化旅游节、美食大赛、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非遗文艺汇演等各项活动。各乡镇依托区域民族文化、美食文化等优势,每年至少举办一个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二是以传统文化促发展。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讲好云龙文化旅游故事,结合特色传统文化开发深受旅游者喜爱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不断扩大文化传播的公众接受面,有效拓展文化旅游市场和提升宣传效果。三是以现代高新技术促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与高新技术深度融合,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仿生仿真技术等,大力开发文化旅游创意和新型文化旅游产品,培育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

重点项目:大理诺邓太极文化旅游节、诺邓村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功果桥汤邓吹吹腔民俗文化村、团结河南村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关坪白族刺绣技艺传习中心、云龙古桥梁展示区、云龙文旅创意园、顺荡古村等项目。

2.旅游+城乡建设。结合全县城乡建设,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原则,全面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把传统村落打造成记得住乡愁、宜居、宜游、典雅、秀美的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抢抓美丽县城建设机遇,推动县城公园或主题广场的旅游功能改造,提高绿化率,增设休闲设施。三是建设一批特色旅游街区,满足游客餐饮、购物、休闲需求。

重点项目:诺邓古村等14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美丽县城、特色旅游街区等项目。

3.旅游+农业。依托云龙高原特色农业,以诺邓火腿、麦地湾梨等5大国家地理标志为核心,紧抓云龙创建百亿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机遇,做好农旅深度融合,建设一批集乡土文化、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村(点)等特色农旅品牌。

重点项目:诺邓火腿体验区、漕涧奶制品制作体验区、检槽农耕文化体验区、天池麦地湾梨庄园、大栗树茶庄园、宝石田园风情村等农旅融合项目。

4.旅游+林业。充分发挥云龙森林及生物多样性富集优势,以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遇难云龙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为重点,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深入推进“森林云龙”建设,全面做好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云龙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科学发展生态、避暑、体育等体验游产品。

重点项目:云南云龙国家级森林公园3A级旅游景区创建,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综合开发,天子山、道人山、喇嘛枯山等旅游景点开发项目。

5.旅游+康养。依托云龙天然太极、温泉等诸多资源,深入挖掘太极养生文化、温泉养生文化、自然养生文化、长寿文化,实现健康养生与旅游融合。

重点项目:太极文化养生园、漕涧温泉康养文化小镇、炼场坪国家级地质公园等项目。

6.旅游+水利。依托云龙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整合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旅游廊道网络,科学布设观景台和必要设施,全力提升水域观光旅游业。

重点项目:苗尾·功果桥水电站旅游开发项目,澜沧江山水生态休闲度假区、汤涧滨水型营地、苗栏坝自驾车(房车)营地、清水河生态景区5个项目。大力开发包罗水库、铁扇门水库、锁里场水库和勒子箐水库等水库休闲观光旅游项目。

7.旅游+教育体育。依托云龙自然和文化遗产、红色教育、抗战教育等资源,创建一批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将研学旅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自然科学教育、文化艺术教育重要载体,针对性地开发文化类、自然类、历史类等多种类型活动课程,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开展太极拳、太极—天池自行车爬坡赛、“重走滇缅路”健步走活动、库区水上体育赛事等活动。

重点项目:漕涧抗战教育基地、大栗树滇缅公路抗战文化区、检槽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项目。

(六)实施全域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提升工程

1.特色美食打造与提升。积极开展云龙饮食文化资源普查,充分挖掘云龙传统饮食特色,优化云龙餐饮业结构,形成由高到低的合理化旅游餐饮体系,培育一批餐饮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餐饮品牌。

2.加快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积极推进云龙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研发生产,引进专业公司整合开发文创旅游产品品牌,推出一批云龙旅游必购商品,并在景区(点)、酒店等旅客集散点设立专卖点。

3.强化夜游体系构建。充分利用云龙特色文化,构建夜游体系,打造一批娱乐精品项目,树立娱乐文化品牌。充分挖掘耳子歌、吹吹腔、力格高等特色民族歌舞资源,打造旅游演艺系列节目。建设一批餐饮、购物、文化、养生等特色夜市,提高夜间旅游娱乐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

(七)提升文化旅游营销体系

1.树立云龙旅游整体形象。全县合力打造“千年盐邦·太极福地”的旅游品牌形象。实施“政府引领、市场主导、企业参与”三位一体的合力营销策略,深入开展云龙旅游整体营销宣传,建立健全多部门组成的宣传促销工作机制和建立旅游整体营销联动机制。拍摄制作云龙形象宣传片、旅游系列宣传片,依托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电视台、网络、自媒体等进行云龙旅游整体形象宣传。

2.积极拓展旅游客源市场。不断加大对省内、贵川渝、长三角、珠三角等核心城市的营销力度,到客源地进行多渠道立体式宣传,采取参加旅游宣传推介会、设立平面广告、投放网络新媒体广告等方式进行营销,积极与周边地区建立营销合作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线路共推、游客互送。

3.强化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联合大理其他县(市)、迪庆州、丽江市、保山市、德宏州、怒江州共同推进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依托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建设,加强省内外的旅游合作,实现线路畅通、客源互通。

4.探索文化旅游优惠政策。配合中央、省、州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制定旅游优惠政策,通过提供多方面、全方位旅游服务,不断改变传统单一的旅游收入模式,做好多产业与旅游融合,延伸产业链,增加旅游综合性收入。结合旅游发展趋势,积极探索自驾游、探险游等游客及外省游客的优惠政策,拓宽云龙旅游市场。

(八)强化文化旅游监督管理

1.加强旅游安全建设。建立县级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旅游安全应急机制、旅游安全预警、旅游安全控制、旅游应急救援、旅游保险“五位一体”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假日旅游安全协调机制,强化旅游执法队伍建设,畅通紧急救援渠道,强化涉旅场所的日常监管,切实保障旅游安全。加强旅游景区(点)及周边餐饮服务单位管理,全面推进旅游餐饮业质量安全行动。建立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和投诉统一受理机制,保障执法人员和经费投入,畅通旅游投诉渠道,建立旅游诚信机制,严格监督旅游企业规范经营。开展文明旅游意识教育行动,推动《中国公民文明旅游公约》宣传工作,确保旅游市场安全有序。

2.强化旅游市场整治。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云南省旅游条例》等旅游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治旅水平。构建诚信体系机制,开展企业诚信评价。发挥旅游协会的行业规范作用,引导会员企业诚信经营。建立旅游志愿者培训和服务的长效机制,在旅游景区(点)、旅游街区、游客集散场所等涉旅场所建立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站,鼓励群众参与旅游志愿服务,形成旅游共建大格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全面推进全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县处级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县级职能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域文化旅游产业领导组,负责统筹全县全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制定发展战略,审定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意见等重要材料,议定重要事项,统筹重大项目建设,组织重大活动。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结合全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目标,全县各责任单位依照部门职能做好中央、省、州各级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上级项目配套资金,并做好文旅项目入库入统工作。将旅游发展资金列入财政保障,重点用于旅游规划、旅游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出,促进云龙全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保障旅游产业要素供给。全面做好旅游用地供给、旅游金融支持、旅游行业服务等各类要素保障。自然资源部门根据相关政策,优先提供重大旅游项目用地。金融部门加大对旅游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服务行业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增设网点或自助服务设施。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把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县人才建设的总体部署。重点开展行业创新型人才、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引进工作。鼓励涉旅企业、事业单位委托人才培养,引进旅游业高端人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主办:云龙县人民政府 | 承办:云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 0872-5523871 传真:0872- 5523812 运维电话: 0872-5523871

滇ICP备05001542号    网站标识码:5329290002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1 号